民进好书 |《杜甫和草堂》
发布时间:2023-11-28
赵丽宏著,长江文艺出版社,2023年出版。
作者简介
赵丽宏,作家,散文家,诗人。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,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。曾任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。
内容简介
本书是作家赵丽宏全新创作的一本文化散文集,收录了《杜甫和草堂》《望江楼畔觅诗魂》《且听先人咏明月》等11篇,随文附有作者的“薛涛笺”书法作品彩色插图。作者以草堂、望江楼、望丛祠、王建墓、罨画池等文化古迹为线索,用诗文结合的方式,串联起了作者对杜甫、薛涛、陆游、苏东坡等文化名人生平经历的探寻、对他们诗作的赏析和对他们精神品格的思考。作者以丰富的阅历、独特的视角,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领略诗词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。
图书评论
“研究杜甫很有成就的诗人中,在赵先生之前有两位,一位是闻一多先生,一位是冯至先生,第三位就是赵先生,以当代诗人的诗心去穿越遥远的时空,结识中国历史上最资深的诗人,成就了很好文学的家园,所以这是一件文坛的美事。”
——汪涌豪(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、复旦大学教授)
精彩文摘
第一章 杜甫和草堂
一座草堂,几间茅房,坐落在乡野,掩隐在绿荫,堂前有花木,宅畔有流水,春燕在屋檐下筑巢,秋雁在屋顶上落脚。寒风吹过,屋上茅草飞扬,冰雪袭来,梁架摇摇欲摧。一座最普通的乡间草堂,为什么,风雨无法摧毁,冰雪难以掩埋。一千多年,荒而不废,塌而又起,金黄的茅草屋顶,如同一艘不沉的航船,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,在人心的海洋里远航。从古到今,亿万人络绎不绝来到这里,站在柴门边看草堂内外的景象,亲近宅院中的一草一木,倾听园林里的天籁回声。踏着曲折的小径,穿过幽静的竹林,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,人们寻寻觅觅,追随着诗人的屐痕。这里的一切,都可以衍生出诗篇。这些诗篇,起于青蘋之末,源于一个伟大灵魂,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。
杜甫草堂,是成都的魂魄所在,也是中国诗史上一块举世无双的碧玉,无论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,它总是莹光耀眼,安安静静地映照着人世,使无数驿动烦躁的心灵趋向优美,归于沉静。
杜甫草堂,是一个伟大诗人的清贫之家,却是他留给世界的珍贵礼物。它虽然简朴,却比帝王宫殿更幽深辉煌,它虽然清寒,却是温暖人心的精神故乡。到成都,怎能不来拜访这名扬天下的诗歌圣殿,怎能不来看一看一代诗圣曾经生活创作的所在?
杜甫一生颠沛流离,饱尝人间的风霜和苦难。在成都草堂度过的岁月,是他生命中安稳宁静的时光,在这里他远离了战乱,避开了人世的喧嚣和倾轧,头顶上的茅草覆盖着一个温暖安宁的家,身边是田园流水,耳畔是天籁灵动,还有纯朴的邻居,有趣的访客,更有源源不断、汹涌而至的诗之灵感。杜甫在草堂住了三年零九个月,留下了二百四十余首不朽的诗篇。草堂岁月,是他一生中的创作黄金时期。杜甫的草堂诗篇中,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,直到今天,还在被中国人吟诵。
现在的杜甫草堂,是一个林木蓊郁、竹荫蔽日、建筑成群的古代风格园林,规模之大,犹如国家公园。杜甫的茅屋,是杜甫草堂的中心,在阔大的园林中,只占了小小的一角。现代人看到的茅屋,当然不可能是杜甫住过的草堂。世间没有一间草房能经受千百年风雨霜雪。杜甫草堂的原貌如何,杜甫生活过的田园什么样?杜甫在这里怎样生活?谁能准确描述?答案,其实是现成的,没有人能把这答案抹去。这答案,就藏在杜甫的诗篇中。杜甫到成都后写的诗篇,很具体地描绘了他的草堂生活,真实生动地剖露了他当时的心境。草堂,是他诗篇中的灵感之源泉、灵魂之依托。草堂虽小,却连接着天地万象,包孕着那个时代的悲欢哀乐。